专业简介

志兴班是新媒体学院遵循学校“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主动适应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出版传媒行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体现北印新媒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
志兴班致力于打造特色育人品牌,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尝试进行基于OBE理念的跨学科、跨专业类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推广应用。
该实验班采用遴选制,单独设置培养方案,独立成班。其特色是“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课程+项目制的灵活设置”以及“实践教学+服务社会的系统整合”,体现了志兴班显著的实验性与创新性。
近三年来,志兴班参与服务国家重大活动、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以及创新设计实践等多个项目,包括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视效设计,完成“一起向未来”开场的传统图案创新设计实践;参与制作”点亮北京中轴线”数字交互作品设计实践;参与”百度元宇宙大学城北印校园”制作;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巨匠——古代科学家》数字绘本”创作等;参加国内外专业赛事、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均形成了大量成果。在多项比赛中,获得不同奖项,获奖率高达90%,体现了志兴班人才培养的创新创意实力。
专业简介

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适应国家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和服务于数字出版传媒、文化创意、大型展演活动等全媒体产业链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交叉专业。因此,就业领域宽泛、多元,有极强吸纳能力。包括虚拟现实艺术设计和智能光影艺术设计两个招考方向。
主要课程:数字艺术史、制图规范与创意表现、新媒体艺术表现方法、沉浸式展示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智能技术与媒介开发、室内外环境光影设计、沉浸式VR产品设计、虚拟现实产品设计与开发、大型展演光影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艺术修养,具备较强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掌握多种形式语言及材料媒介、掌握跨媒介语言呈现,能够在全媒体产业链中从事产品策划、创意设计、技术开发、传播运营等工作的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拔尖人才。
社会影响力
本专业致力于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极大的促进了艺术设计整体的发展,促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成为具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新领域。人才培养更加契合市场、行业以及学术前沿的迫切需求,成为以交叉学科为背景的新媒体设计人才培养的摇篮。专业师生参与多项服务国家重大设计任务。如“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视效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将成为数字科技化人才,能在数字经济、文化产业、元宇宙、NFT数字艺术藏品、智能光影领域及相关企事业从事服务数字出版传媒、文化创意、新媒体艺术、大型展演活动、光影空间艺术等全媒体产业链的设计创新工作。
专业简介

招生要求
本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文史类和收理工类学生(需要参加艺术考试),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
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办于1989年,是全国率先开展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高校之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包括多媒体艺术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虚拟现实艺术设计3个专业方向。目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近600人,是北京印刷学院艺术类特色专业之一。
本专业以“培养数字传媒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在教学中,强化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艺术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思想;突出学校“服务首都、贴近新闻出版行业”的办学特点,在国内创建出一个崭新的数字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成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入选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课程“多媒体编创艺术”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目前已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媒体编著技术》、北京市精品立项教材《多媒体编创艺术》等近百部系列专业教材,树立起具有北京印刷学院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师资队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团队”、北京市级学术创新团队“数字媒体艺术学术团队”。现有专业教师21人,硕博比例达到90 %,已形成学历、年龄、职称结构配置优化的教师队伍。多名教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新媒体教育领军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人才”、“北京市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
实践创作
本专业师生创作的数字媒体作品成为国内唯一一所先后获得“第九、十四届莫比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最高奖——全场大奖;第一、二、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一、三、四、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等高级别专业赛事的高校。此外还先后获得第一、二、三届“中国学院奖”金奖;“中国杯”全国多媒体大奖赛;“中华杯”全国多媒体大奖赛等多类奖项。《中国教育报》以“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为题,向全国高校推广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 “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艺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数字艺术设计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一流教学实践条件。同时还与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天闻数媒等业内知名企业共建教学实验室,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直接与社会一线知名企业对接,直接进入到教学实践环节。
就业去向
在27年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国家培养出了第一批桌面印刷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复合型高级数字传媒艺术人才;并为全国高校培养了大批数字传媒艺术师资队伍,本专业毕业生任教于英国利兹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众多高校,确立了在数字传媒艺术领域的领军地位。
专业简介

招生要求
本专业面向全国招收理工类学生,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始建于2008年,2009年开始首届招生,2016年并入新媒体学院,开启了“艺工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旨在服务首都经济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重与新媒体出版、网络传媒等文化媒体产业的结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等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毕业生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基本理论,也具备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能力,能较好地适应数字游戏、虚拟现实(VR)、移动互联网等传媒领域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与国内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强调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意识培养、更强调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一起服务于新媒体创作的能力培养、更强调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新媒体出版及网络传媒的能力培养。
师资队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岗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3人。根据本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社会实践需要,还积极聘用虚拟现实等领域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以及校内外的行业专家和教师进课堂授课。
培养目标
掌握计算科学和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新型网络传媒的制作流程及相关技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可以在传媒产业相关领域从事数字媒体内容创作、技术开发、传播运营及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导论、计算机编程与AI应用、数字艺术设计基础、3D建模基础、人机交互设计、游戏智能交互与叙事、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Web技术、AI影像创作技术、智能数据可视化等。
就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出版集团的新媒体事业部、门户网站的音视频或新媒体频道、游戏制作或运营公司、网络传媒公司、手机应用开发公司、影视、广告等文化媒体,数字媒体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公司。从事虚拟现实应用设计与开发、网络游戏设计与开发、新媒体信息的采集、编辑和后台制作等方面的工作;新媒体产品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资源管理工作;以及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方面的工作。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序号 |
课程名称 |
级别 |
课程负责人 |
1 |
C语言程序设计 |
校级 |
何薇 |
2 |
数据库及应用基础 |
校级 |
舒后 |
3 |
WEB技术 |
校级 |
舒后 |
4 |
游戏脚本及编程技术 |
校级 |
程明智 |
精品教材一览表:
序号 |
教材名称 |
主编 |
出版社 |
级别 |
1 |
游戏设计教程 |
范士喜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校级 |
2 |
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
何薇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校级 |
3 |
3ds max 建模经典案例教程 |
范士喜 |
北京艺术与科学出版社 |
校级 |
4 |
WEB前端技术 |
舒后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校级 |
专业简介

招生要求
本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文史类和收理工类学生(需要参加艺术考试),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
本专业适应国家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向和服务于现代影视、现代传媒及动漫产业,培养具有动画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新媒体学院动画专业一直积极参与中国动漫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建设,现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北京影视动画协会理事单位、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连环漫画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动漫游戏文化委员会理事单位。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动画专业正在为国内动漫艺术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动画专业共培养毕业生452人,其中影像艺术方向学生54人,现有在校本科生人数为166人。
师资队伍
动画专业教学团队趋于成熟和合理,形成了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2015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另外,还包括客座教授3人,均为博士生导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专业创作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动画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在动画、漫画、游戏等领域从事动画导演、动画编剧、动画设计、动画制作、游戏设计及游戏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动画专业教学与课程体系由第一课堂(170学分)和第二课堂(10学分)组成,其中第一课堂由四部分组成。
(一)通识教育课程——全校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
(二)学科基础课程——设计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
(三)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四)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教学实践、毕业设计等。
具体而言,动画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学科基础平台模块、专业基础平台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
(1)学科基础平台模块
以平台必修课(素描、素描、计算机辅助设计Ⅰ、构成)和平台必选课(美术史Ⅰ-Ⅱ、装饰)和实践教育环节为代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基础和设计知识。
(2)专业基础平台模块
以专业必修课(动作设计、动画概论、视听语言)和专业必选课(定格动画、三维软件技术Ⅰ、分镜头设计、视音频编辑技术)和实践教育环节为代表,让学生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流程和专业技术。
(3)专业课程模块
动画方向限选课程(动画剧本创作、媒体动画、动画美术设计、三维软件技术Ⅱ、漫画),游戏方向限选课程(游戏策划、游戏引擎应用、游戏美术设计、游戏角色制作、游戏关卡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为代表,让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实践教学模块
以创作实践为主,和实践教育环节为代表,对前三个模块做个总结。
就业方向
动画专业结合时代特征、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于新闻出版、动漫、游戏及相关传媒领域。以数字动漫、游戏技术为手段,以传统文化为内容、以数字传播为应用,以服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为目标,坚持动漫与科技、动漫与媒体、动漫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数字动漫创意的统筹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动漫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开拓性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