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简介
“美术与书法”由原“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转设而成,学科于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并开始建设,在全国第三四五轮学科评估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本学科团队成员共计52 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硕士生导师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多人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动画协会理事等。
本学科积极融入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成功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和学术成果,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和学术影响。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70 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庆祝活动,完成202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冰雪五环人型动画及图案绘制,参与国家体育场外景和内景美术设计定向征集并获得专项奖励;为2014北京APEC峰会创作水墨动画长卷《千里江山图》、为2017一带一路国际论坛创作水墨动画作品《荷鹤之美》,在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使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合作,连续举办五届全国高校插图艺术展;教师作品先后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美国加利福尼亚国际动画节”银奖、首届全国丝网版画展金奖、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览金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近二十项,理论专著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学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本学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艺术创作与实践,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创作人才。学科以“美术与传媒”“美术与印刷文化”“美术与文化创意产业” 相结合为特色,重点研究和探索当代美术创作与学术建构。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研究室和专业实验室,以及北京印刷学院美术馆、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版本图书馆等为创作实践与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特色资源。美术与书法学科下设绘画创作、摄影影像创作、动漫创作三个研究方向。
绘画创作:致力于中西绘画、传统绘画、民间艺术创作研究与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中国画、油画、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新发展,努力打造绘画创作、出版插图、版画等印刷非遗传承与发展学科特色。
动漫艺术创作:致力于漫画、动画、游戏艺术创作及现代衍生品开发与人才培养。实现原创动漫艺术创作与衍生品研发创新,打造社会知名的动漫创作、游戏出版和衍生品设计研发团队,凝聚原创动漫艺术特色。
摄影影像创作:致力于摄影、影视、AI虚拟影像创作及影像编辑出版研究与人才培养。以摄影影像叙事助力首都文化建设及数字影像媒体传播力提升,打造摄影影像创作与印刷传媒应用高质量影像特色。
专业简介
我校艺术教育与理论研究自1989年起至今已有30余年,2019年获批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调整后,艺术学理论相应调整为艺术学。自2023年起,我校艺术学以艺术原理与艺术史论批评研究为基础,贯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理念,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同时,聚焦传统与现代印刷出版媒介下的艺术创作与设计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印刷传播,传统与现代数字出版美学探索等。
艺术学团队成员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海外学习与教学经历2人。团队共获得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社会科学及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等奖、二等奖等。团队有担任中华美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秘书,以及中美艺术交流协会理事等职,并组织了三届中美高等艺术交流峰会。
结合国家、北京市的文化发展政策及对艺术设计理论的需求,以及我校发展背景与专业特点,艺术学将以传统与现代印刷出版、数字人文、艺术传媒等为依托,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能力,同时兼有艺术批评、印刷技术与文化传承研究、出版设计与美学研究、数字人文与传媒艺术实践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艺术史论与艺术批评研究:致力于艺术原理、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等研究,关注艺术与其他相关门类的区别联系,以及在当前新史学和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创作发展、生产消费、互动交流等在内的理论研究与批评。服务国家及首都大北京圈艺术发展的理论需求,力争打破艺术门类与现当代之间的界限,铸造开放包容、多元互动与交叉融合的研究新格局。
出版美学与印刷设计研究:基于艺术设计与美学教育基础,聚焦传统与现代科技条件下,出版美学的风格变迁与印刷出版设计艺术间的联系,挖掘中外印刷出版文化交流中艺术设计的相互影响,探索数字技术渗透融合下,新兴材料与媒介的广泛应用,印刷出版艺术设计的方式方法、创作理念的转型与变迁等,从而形成集设计、艺术、印刷、出版、美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研究体系。
专业简介
设计学学科于2011 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9 年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本学科团队成员共计45 人,其中教授9 人,副教授23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 人,现有“多媒体艺术设计”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数字媒体艺术”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多人任职中国美协、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中国包装联合会重要岗位。设计学作为北京印刷学院特色学科,以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为资源,以出版传媒行业为依托,以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将“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设计与新媒体出版传播相结合”“设计与数字印刷相结合”,建有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与设计艺术研究中心(校级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数字艺术与出版传媒研究:围绕数字艺术设计在出版传媒及数字创意产业的创新设计理论与应用,进行了大量具有前沿探索意义的交叉学科研究。以数字出版、信息交互以及跨媒体融合等数字科技为基础,进行数字出版物编创设计、多媒体交互设计、游戏与影像设计以及新媒体艺术设计等服务于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创新创意设计历史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媒体艺术与数字科技研究:本方向聚焦学科交叉背景下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设计应用领域,研究面向新艺术形式呈现与新技术发展的关系研究与设计应用。形成两个研究领域:一是以最新的技术手段呈现多维度感官体验的沉浸式艺术形式,包括以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以及以智能光影、3D全息影像技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研究;二是依托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基础,以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入为重点,数字媒体技术与新媒体艺术形式呈现的融合规律、方式方法以及设计应用等研究。
专业简介
本硕士点2010 年获得学位授权资格,紧密结合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艺术与文化创新产业相结合”“艺术与印刷出版传媒产业相结合”“艺术与数字传媒创新产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实践,同时注重艺术理论基础的研究与艺术素养的提高。该硕士点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系统专业知识,能在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等相关领域进行专业创新实践研究的高层次、特色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本硕士点现有教授10 人,副教授22 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研究生教学科研主要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实验中心)、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印刷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中心以及多个校外联合培艺术设计养基地等机构开展,配置了数字视音频采集和编辑系统、数字影像拍摄及后期编辑系统等设备,向研究生全面开放。
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服务与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承担了北京2022 年冬奥会开幕式视效设计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设计实践项目,人才培养成果丰厚,优势凸显。
新媒体艺术设计:本方向聚焦学科交叉背景下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应用领域。形成两个研究领域:一是数字媒体艺术与设计,聚焦数字传媒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新设计应用研究,形成以数字出版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出版物编创设计研究和以用户体验研究为基础的信息交互与服务设计两个方向。二是新媒体艺术与科技,围绕以最新的技术手段呈现多维度感官体验的沉浸式艺术形式,包括以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以及以智能光影、3D全息影像技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研究。
出版美学:本方向融合编辑出版学与美学两个学科特质,是研究出版审美活动规律和审美关系的科学。重点对各种出版物的美学本质与特征、内容美与形式美规律、书刊的装帧设计、报纸版面的艺术设计与数字出版物的创意设计等为研究基础,形成出版物装帧设计、数字出版设计以及出版展览展示设计等多个研究领域。
动漫艺术设计: 致力于动画、漫画、游戏艺术设计及衍生品设计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原创动漫与衍生品设计创新,形成社会知名的动漫创作、游戏艺术设计和衍生品设计研发团队。
影像艺术设计:致力于摄影、影视、虚拟影像及影像编辑设计研究和人才培养。基于数字AI技术制作及媒体传播应用,打造影像艺术与数字传媒应用高质量影像特色。